近日,国产固态电池厂商国轩高科突然宣布,其旗下准固态电池已通过多车型实测,能量密度达300Wh/kg,可实现千公里续航,预计年内实现批量装车。与此同时,长安汽车也发布了金钟罩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400Wh/kg,续航可达1500公里,预计今年底就可首发样车。此外,宁光大证券提到,德时代、上汽集团、广汽集团也不甘示弱,纷纷公布固态电池量产时间表。此次多家企业集中披露固态电池进展,标志着国内固态电池技术商业化进程加速。 政策层面,工信部将全固态电池纳入新能源汽车重点攻关项目,多地提供研发补贴与税收优惠。 行业层面,头部企业加速布局形成良性竞争,目前固态电池产业链企业数量已超过200家,其中超60家布局在关键的固态电解质环节。技术路线呈现多元化发展,日本、韩国以硫化物全固态路线为主;欧美以初创企业领先多样化技术路线发展;国内则采用半固态技术到全固态技术的开发策略,超过60%的企业布局两种乃至三种技术路线,只布局一种技术路线的企业相对较少。 商业化进程方面,亿纬锂能等企业的百MWh级中试线将于2025年投入运行,预示着固态电池产业即将进入规模化验证阶段。 展望后市,固态电池在新能源汽车、储能、eVTOL飞行器及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应用潜力巨大,摩根士丹利预测,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市场将超过1200亿美元,其中我国将占40%的市场份额,固态电池将成为新的千亿级赛道。 落脚到A股市场,固态电池技术突破推动新能源产业链升级,上游材料(电解质、高镍正极、硅基负极)、中游制造(设备与电芯)及下游应用(电动车、储能)全链条受益,关注布局固态电池技术进展领先的企业。 固态电池预计年内批量装车(受益概念股)如下: 1、豪森股份(688529) 豪森股份(688529)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正在积极储备固态电池相关设备技术,固态电池生产所在行业目前尚未进入量产阶段,公司尚无相关产品。 2、赣锋锂业(002460) 2022年7月30日,重庆市两江新区集中开竣工一批项目,“赣锋新型锂电池科技产业园及先进电池研究院项目”正式开工,规划形成10GWh的电池产能以及10GWh的Pack项目。该项目拟建设国内最大的固态电池生产基地,以电芯、模组、BMS及电池包系统解决方案为主要方向,促进重庆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作为锂电行业的次世代产品,固态电池承载着为新能源行业解决能量密度与安全性兼容的重任。”赣锋锂业表示,未来公司将继续加大固态电池板块的投入,加速固态电池的规模化生产及商业化进程,助力广大车企完成固态动力迭代,迎接高能量、高安全的动力电池新时代。 3、天齐锂业(002466) 天齐锂业(002466)此前公告称,公司与北京卫蓝签署《合作协议》,设立合资公司,后者是国内从事固态电池研发的企业。公告显示,双方希望结合各自优势,加速半固态电池及固态电池的进一步商业化,积极推动锂电材料产业的革新。 4、上汽集团(600104) 2022年7月6日,上汽集团(600104)与清陶能源签约,成立固态电池联合实验室。双方合作研发的固态动力电池续航将在千公里以上,电池将于明年在上汽自主品牌新款车型上实现落地应用。 5、当升科技(300073) 7月20日,当升科技(300073)推出6款自研新型电池材料新产品,包括双相复合固态锂电正极和固态电解质两款全新体系材料。 6、宁德时代(300750) 宁德时代(300750)曾毓群也对外表示,2022年宁德时代在固态电池、无钴电池、锂空电池、无稀有金属电池、钠电池产业链、凝聚态电池进行布局。 7、德尔股份(300473) 德尔股份(300473)公司作为一家综合性的汽车零部件系统供应商,公司紧跟汽车智能化、集成化、轻量化的发展趋势,已形成降噪(NVH)隔热及轻量化类产品;电泵、电机及机械泵类产品;电控、汽车电子类产品,广泛服务于国内外重要整机厂商,同时,公司还不断丰富产品线,积极布局氢燃料电池、全固态电池(ASSB)等新能源产品领域。 8、珈伟新能(300317) 珈伟新能(300317)较早对固态锂电池的研究进行了布局,取得了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 9、比亚迪(002594) 比亚迪(002594)公开“一种固态电解质及固态锂电池”专利,公开号为CN112436181A。专利摘要显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固态电解质,该固态电解质层不会存在保护层破裂的问题,可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 10、博迁新材(605376) 博迁新材:全球领先的实现纳米级电子专用高端金属粉体材料规模化量产及商业销售的企业,成功研发80nm 镍粉、120nm 镍粉等新产品。其中,80nm 镍粉已达到全球顶尖水准,规模化量产并成功应用到三星电机的MLCC 生产过程中。并在开拓非金属粉体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如研发锂电池负极材料并推进产业化。 |